孝感的早餐饮食文化

导语 时下多数人都不习惯自己在家做早餐,这样可以省时省心。而自己每天早上起来,都会为吃早餐发愁。

  汽车站附近的早点,那都不是人吃的;方圆一公里以内,也不是打算给人吃的。在门前逡巡数圈,终是下不了决心,只好骑上车奔赴几里甚至几公里之外打发这三餐之一。

  孝感的早点摊贩,可谓是贪婪卑劣到了极点。卖三元钱的面条,他恨不得要净赚三块钱才好。于是把成本拼命往下压。那汤,无非是水煮的几片萝卜或海带,当然味精胡椒还是有的。做好的汤面或粉如果能出现几片青菜,那一定是头晚上做了一件天大的好事现在报应来了。那泡涨了有筷子粗的面也敢叫热干面?所谓的酱那也好意思叫芝麻酱?一团黄乎乎的不知什么东西,他还不舍得给,和面条拌了三分之一就看不到颜色了,更遑谈味道。他还恬不知耻地说是正宗武汉热干面!天哪,同在孝感,我都为他羞耻,他还竟然在那里若无其事一本正经往外端出一碗碗垃圾,最可气的是,仍有络绎不绝的人拥向那里端起碗往口里塞。可以说,吃一餐这样的早点,就无异于遭人侮辱一场。吃的人忍气吞声,也无异于自降人格。

  在省内,去了襄阳数次,一直为那里的早餐所折服,一直觉得那里的早餐才是理性和理想的消费层次。襄阳最有代表性也最普通的早点,就是豆腐面吧。面也是一种碱面,比我们通常所说的热干面稍细。豆腐丁之类的做梢子,豆芽类的卧底。关键是汤,色清,油红,味浓,绝不是清水加作料能调出来的。三元钱吃上二三两够饱,往往还可捎带一碗黄酒。最羡慕的,是几乎每家做出的面都在一个水准,不用你为选择去哪一家吃而犯难。

  武汉虽然去的少,但感觉和孝感也有天壤之别。武汉的小吃蜚声国内,必定有其道理。不外乎品种多,用料讲究。光说热干面,面条比较硬,有筋道,最重要的是芝麻酱也正宗。到了武汉,还有个体会,就是去餐馆酒楼吃饭,菜做的普遍比孝感好,价格也比孝感便宜。

  这样说来,似乎有种规律,即从吃这方面说,大城市比小地方的性价比更高。

  到了孝昌,感觉就是如此。按三元钱的早餐标准消费,基本上没什么可吃的。前段时间在大悟夏店,最深切的体会就是吃早餐无须出门,自己在家随便做点什么就好了。

  玉泉路,没有一家做的像样的,辜负了几家如检察院环保局运管处和学校这些体面的单位。东门和城西,那里的早点似乎就是为拉板车或是赶集的菜贩子准备的。环城路在小东门拐弯那里有一家,经常去,我吃的方法是用“热干面”的面做汤面,汤比较清,也还有点味道,可谓差强人意。那家至少不象其他卖家那样贪婪,每天拿出不多的面和粉,卖完就关门, 常常9点去就没吃的了。如果再往实验小学方向,那条小街上就再没有什么可入口的。令人恶心的是口子上有一家也敢号称是武汉热干面。

  前天,偶尔去了枚宁关旁边的一家,如法炮制:热干汤面,觉得汤还比较醇,顿时感动的涕泪俱下。做人做事能保留一定的品味而不是甘于奸诈以获取最大利益,我向这样的商人致敬,因为他们有意无意中给予了消费者起码的尊严。

  这两年,不少人去翟家湾转盘和长征一路过早。观察了下,也吃过几次,无非是这两个地方“奢侈品”集中些。一顿早餐,动辄十几二十元,非常人所食或人所常食,没有评论的普遍价值。个人认为日常早餐可接受的心理期望值,大概也就在三元左右吧。

  北门口米酒馆吃早餐,品种、口味倒还说得过去,特别是象这样的大店,在用料上也显得比较大方,他们给碗里添加佐料都是用大勺。旁边的辣椒油也用大盆装着,只要你吃得下,泡半碗油也没人说你。不足之处,大概是因为生意太好,门前停个车还要收费,真是愚蠢的作法。

  值得提一下的,是四四零四门前的J记粉面馆,味道还不错。做干面的调料味道比较独特,而且最后一道程序是一定要给点香油的,虽然就那么几滴。真是难能可贵。

  文化路付冲路对面的巷子里,那家做牛肉粉(面)的口碑挺好,特地去尝过一次,吃得出牛肉汤确实是熬出来的,对得起那个价格。

  北京路华安酒店再往北约200米,有一块集中过早的地方,东西做的也挺好,吃过几次。那个L记的,汤味道还行,就是色不够清亮。

  回头再说翟家湾大转盘那里的X记牛肉面,牌子挺亮,其实就一垃圾。

  红光村,没一样可圈可点的。

  车站街,没值得吃的去处。

  建设路,去的少,似乎也没什么吃的。建设东路早点做的很热闹,吃过几次也没发现中意的。

  火车站就更不用说了。

相关推荐

热点推荐

 

最新阅读

分享本文到:

关闭
关注更新
返回首页